6163银河.net163.am/学工新闻 2016-07-27 00:00:00 来源:孙旭炜 点击: 收藏本文
——“国家助学政策下乡行”荔谭村走访见闻
7月26日上午,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七彩程曦实践队的调研组成员们来到了阳江市阳西县程村镇荔谭村,在村委会书记袁书记的引导下,就“国家助学贷款”进行走访调查。
“你们都是华师的大学生啊,有文化,识字多,”袁书记操着一口夹杂着口音的普通话说道,“我们这里的老师不行。上次我看了一下,那老师教学生数学,怎么教的?‘1加任何数都等于1’!你问他‘0’是什么,也说不出来。”袁书记无奈地吞吐了一口烟。“而且这村里也没多少学生,小孩大多数都被爸妈带出去读书了,外面学校好。(依然留在)村里的学生,爸妈都在外地打工,只有他们的阿伯阿爷(爷爷奶奶)还留守在家。这些老人家都不识字,也从不关心孩子们的学习。”袁书记起身给在座的队员们倒了杯茶,继续感慨:“这里如果哪家出了个大学生,那是非常非常了不起啊。”队员们听了,都唏嘘不已。
向队员们介绍了村中的教育困境后,袁书记带着队员们去挨家挨户地进行走访调研。
走访的第一户人家经营着一家杂货铺,老板娘在听了袁书记介绍队员们是一群大学生后,十分热情地摆开凳子招呼我们坐下,还特地为我们开了空调。从采访中得知,老板娘最近真是家有喜事:她的孙女在今年高考考上了重点大学。所以老板娘在得知来者是大学生之后表现得相当友好。然而,队员们进一步了解后发现,其实她的孙女成绩并未达到重本线,而且老板娘也根本不清楚孙女到底是被哪所大学录取了,她对“大学”的概念一片模糊,同样对队员们采访的内容也是一无所知。
队员们来到第二户人家时,一位戴着草帽的阿姨正在家门前喂鸭子。得知队员们的来意后,阿姨表示愿意配合调查。在问及关于让孩子上大学的打算时,阿姨表示孩子年纪还小,暂时没有考虑过。身边也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所以对上大学的支出、学校的等级划分也不清楚。在听过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介绍后,阿姨表示如果能得到来自国家的帮助,这也不失为一个解决学费问题的好方法。这位和蔼的阿姨是我们这次走访中遇到的唯一一位对国家助学政策态度积极的人。
来到第三户人家时,大女儿和小儿子正在家中看电视,见到调研组组员进门,小儿子马上溜进房间,大女儿则一声不吭地退到角落。组员们就采访了家中的母亲,在采访中得知,大女儿马上要念高三了,然而家里并没有让她继续念书的打算。这位阿姨对于我们的采访内容显得十分抗拒,甚至在中途试图进屋躲避采访;在采访员的坚持下,采访才勉强完成。大女儿填写完调查问卷,也默默无言地躲进了房间。一直到队员们离开,这位女士始终对国家助学政策没有表现出兴趣,十分不耐烦,甚至对队员们有些排斥的意思,气氛略微尴尬。
接下来走访的两户人家同样对国家助学政策没有丝毫的兴趣。一位家中有三个儿子的大叔表示,遇上学费问题他们更倾向于向亲戚借钱,银行贷款是第二选择;如果筹集不到学费,就干脆让孩子们终止学业,外出打工。大叔表示他们根本不相信国家助学贷款这项政策,认为天下没有如此便宜的事情,当中一定有“陷阱”;他们认为向国家贷款只会增加家中的负担,因此助学贷款只会是他们最后的选择。另一位大伯家中有一个刚考上二本的女儿,同样也由于经济原因而不得不终止学业;等待着她的,无非是嫁人生子的日子。
队员们百感交集,一路默默无言地回到村委会。这时,一位等候多时的村委会阿姨问道:“这一年8000元,到底要抵押什么?”阿姨满面愁容。她的儿子在一所二本高校念艺术类专业,4年30万的学费对农村家庭来说简直是一个天价。经过队员介绍,阿姨对低息贷款仍旧半信半疑。在队员再三解释国家会在学生毕业后督促其还贷后,阿姨沉吟半晌,叹了口气:“只要他不会连累家里人就好。”队员们听罢,再次陷入了沉默。
“仅仅一个小时的车程,竟然像是隔了一个世纪。”调研组组员戴瑜殷如此说道。瑜殷是本次走访的采访员,也是队伍里唯一的阳江人。“我在市区长大,家里离这也就一个小时的车程。但这里的教育落后、重男轻女,真的给我极大的震撼。他们可以为了儿子倾家荡产,却对女儿的人生毫不在乎。”队员们认为,物质支援并不是这里最迫切需要的,思想上的解放才是当务之急。除了家长的重男轻女观念需要改变,被中止学业的孩子也应该坚持自己的立场,毕竟只有走出家乡,才有可能改变家乡。作为成年人,也应该相信国家,而非怀疑国家。
国家助学贷款并非无息贷款,孩子成才就是国家收取的“高额利息”。
撰稿人:麦晓晴
审核人:张清云 孙旭炜
来稿单位:6163银河.net163.am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
2016年7月27日